超本革發展史
一代超本革蛋白質PVC系列:
2000年東京汽車材料展,日本出光石化公司首次在車用材料上展出了以聚合工程結合奈米化蛋白質材料的人造革及奈米化的車用潤滑油,並應用在室內座椅及家具等等市場,但因為技術成熟度不足及該產品的使用生命週期過短(二年),並沒有計劃應用在汽車座椅或其它汽車材料上.
龍織公司在展場上與出光公司的技術代表交換了進一步合作開發車用皮革的意願,在2001年雙方技術合作成功,將該技術應用在與PVC的材料結合工程,將其使用生命週期做到八年,並取得日本日產公司的認可,應用在日本日產汽車及台灣裕隆日產CEFIRO車型上,後期並發展到其它的日系及歐美車廠,該產品由日本公司命名為SUPPRARE (TECHNO-SKIN) ,龍纖公司取得中國及台灣的代理權,並創立了”超本革”(超越牛皮)品牌,在2003年取得台灣品牌專利註冊商標,於2006年取得全球品牌專利註冊商標,並在2005年協助台灣褔特及重慶褔特公司,成功開發褔特專屬超本革-LASER系列產品(人造毛細孔透氣型),此為一代超本革的由來.
二代超本革α系列:
2006年末,德國BAYER公司(PU原始發明專利權所有者)為了將歐盟所使用的車用PU人造革導入亞洲市場,在亞洲完成了車用材料的市場調查,在車用皮革產業界了解到”超本革品牌”的相關訊息及其發展情況,並通過上海BAYER分公司找到了龍纖上海分公司-上海麒翔汽車內飾設計有限公司,向我們提出了技術及品牌合作的意願,並在中國及台灣找尋生產合作夥伴.
2007年初,BAYER上海公司及上海麒翔公司成功的將其特有的PU原料,與超本革品牌結合,在中國及台灣開發出龍纖專屬的α-PU 及α-AL(Artificial Leather)系列產品,並成功的導入中興汽車及海南馬自達汽車等車廠使用,於2008年七月取得日本本田公司的認可,導入該車廠的新產品開發部門,進行物性測試及相關的車輛設計試裝工程.